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,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,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,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。
——苏霍姆林斯基
高尔基曾经说过:“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,都是由劳动、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。”简单来说,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,总觉得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,而忽略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。因此,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注重智力的开发,却忽略了劳动能力的培养,于是便出现了许多“不会系鞋带、不会叠被子”的大学生。这样的孩子能够担负起振兴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吗?
跟中国的家长比起来,西方国家的家长做得好得多。他们大多从小就让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比如给花园除草、倒垃圾、修剪草坪或是修理栅栏等。通过劳动训练出来的男孩,长大以后往往身体都比较健康,生活也会比较幸福。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·邦得里说:“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,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,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。”
实际上,在一个男孩的成才过程中,体力劳动和智力发展一样,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。它既能强健男孩的身体、磨炼男孩的意志、提高男孩的自我照顾能力,还可以促进男孩智力的开发。可以这样说,一个从来不参加体力劳动的男孩,很难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。
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,虽然家境不富裕,但父亲对他的教育却从不放松。在艰苦的条件下,父母教他养成了百折不挠、奋勇向前的优良品质。
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,他们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男孩更不能例外。在学习之余,孩子们还要做饭、打扫卫生等等。
有一年,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猩红热,家里显得异常忙乱。父母都在忙着照顾生病的弟弟,两个哥哥也都在外面帮工,于是烧水做饭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艾森豪威尔头上。
开始,妈妈手把手地教他怎样切菜、生火,每天吩咐他做什么饭,安排好后,他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。因为从来没有做过饭,他感到还有几分新鲜和有趣,所以做得极其认真仔细。但由于手艺不精,大家吃他的饭菜常常皱着眉头。后来,他越做越熟练,大家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。
父母的教育让艾森豪威尔明白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,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,并赢得别人的尊重。
父母对艾森豪威尔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,让他受益终身。尽管很难让人把他的硬汉形象和做饭这样的琐碎事情联系到一起,但他确实是在做家务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才学会了吃苦,学会了独立,最后修炼出了成功的潜质。
由此可见,培养爱劳动的习惯,是男孩成才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。有了爱劳动的习惯,可以磨炼男孩的意志,养成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,为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。
那么怎样才能让男孩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呢?
评论